以禅意而入画境——于湘华中国画艺术品鉴

于湘华

中国茶文化代表画家

1947年生于湖南,祖籍山东临淄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荣誉理事

重庆国画院艺委会委员

重庆渝州画院常务副院长



获奖


作品获“欧洲国际东方美术大展赛”银奖;

“第五届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金奖(合作);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获国家人事部“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



成就

出版《跨世纪中国美术家艺术成就优选画库——于湘华国画作品优选》、《于湘华作品集》等个人专辑。 其艺术成就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美术报》《国画家》《中国书画报》《收藏家》《茶博览》《艺术收藏》等国家级报刊杂志报道。 作品被海内外专业机构及私人收藏。


艺术品曾经还只是被作为艺术来欣赏,既不被当作一种投资,亦不当作复活节的彩蛋来炫耀。此种情形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艺术与人相互进入,互相纠正,绘画形式成为生命形态的反映。而那些被绘画“扰动”的人生,又自然地为绘画建构了“上下文”和文化基因。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的那一代人,少壮时代的个人喜好哪有功利色彩。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的于湘华,成年即正式踏上绘画之路,开始笔墨生涯,一切也都自然而然。去年十月,“2018两岸艺术家创作大展”在台举行,于湘华先生随泓艺九洲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一同前往台湾参展,共同推动两岸文化艺术互促互鉴。

在活动现场展出了多幅于湘华先生的绘画作品,获得广泛好评。此外于湘华先生还与苏甦先生现场挥墨创作《观荷图》,引得现场观众直呼精彩。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深入了解一下于湘华先生以禅意而入画境。


绘画心迹

道家的静观玄览、儒家的物必有合、佛家的渐修顿悟,这些哲学之理深深的融入了于湘华先生的绘画心迹之中。他曾表示,我们绘画创作的目的,并不完全需要去表现所绘事物对象的本身,更多的是表达我自己的一种精神,形神逸情的画面灵物表示的是我自己的心志。于湘华先生在人物绘画中创作的过程,可以说是像佛家一样的修行过程。每日“参禅打坐、静思熟虑、渐修觉悟”。慢慢地,经过几十年的锤炼,方才修成今天茶文化人物禅画的正果。


于湘华先生多次强调,作为一种精神式样,画作之气格至关重要,画品之高下即取决于斯。尽管如此,于先生认为作品的格调是做不出来的,没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作品不可能高雅脱俗,具有“文气”、“书卷气”。然而文化修养,恰是现代画家普遍的短板。


以禅意之思维,运绘画手段心智所表现,这是中国画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挥写之间,作者直指本心的简约思想和特立独行的禅意风韵,立足于儒,染指于禅,归化于道。湘华君创作的禅意风骨的画作,自然就在画面上表现出笔墨简远,意境开阔,空而不虚,寂而不灭,淡而有味,高古脱尘的境界。

画本无禅,唯画通禅

“画本无禅,唯画通禅”。于湘华先生“心画”通禅,以心智而领悟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传神。心之传智的自己的思想情趣通过禅画之境传递给观者,从而使观者在融入画中之情思后而共鸣地感受到作品中神秘而动人的魅力。


“浮生难得半日闲,得闲便是主人”。于湘华先生作《松荫煮茶图》、《高士图》,正是禅心静虑的正智观想,定慧创作,画面上,云淡风轻,淡泊实存。在青松相伴的蜜乐家园恬适清幽之中,得闲的智者,沉醉其中,诗性涌动的情怀在这里定格,享受人生,读书求识。人生复何求?一瓢清泉饮,一杯清香茗,一壶美酒醉,一卷好书识人生。一切世事的纷扰都尘埃落定,累了、倦了、乱了的内心回归平和、闲适、澄明。

大约是因矫枉过正与心态浮躁之故,当今这样一个杂语时代,心理分析者动不动即把前辈们的信仰、热情、爱,这些原本绝对的东西,无情地拆解成赤裸裸的“心理暗示”和“偏执人格”。一旦无视时代的规定性,类似的简单标注多少有些冷漠和唐突。


以禅意而入画境

在于湘华先生以禅入境的诗画之中,所写物像皆得其本来面目,禅静祥瑞而令人观之欣喜、顶礼崇拜。“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读湘华君的画品,亦诗亦禅,静逸赏悦。以艺术的生活写照,以梦幻的境界陶冶。令观者立之一静禅,由之一欣喜,因之一慰籍。

伫立画前,观者或许会认为于湘华先生作品所蕴含的力量,尚不足助人于吐纳俯仰之际,从重浊的日常生活之流中湿淋淋地走上岸来,但其弥漫于一川逝水之上的超然气息,让人犹自不免暗中警醒,甚而放缓匆忙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