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农村里的艺术博物馆“木石缘堂”

在重庆市北碚区郊外有一个名叫天府的小镇,这里有重庆的第一条铁路,见证了这个镇因矿产资源而兴旺;这里有空楼,诉说着人们因资源枯竭而离开故土发展的乡愁;当然,这里还有一座特别的艺术博物馆——“木石缘堂”。

“木石缘堂”根雕博物馆没有其它博物馆的巍峨辉煌,它藏身在一栋青砖黛瓦的古老建筑中。木门前有翠竹、有石狮还有蔓延的青苔。整栋建筑中,曲折蜿蜒,别有洞天。既有宽阔的大厅,也有隐匿的回廊、小屋。总共近4000平米的空间里,全部摆满了包括根雕、瓷器、古董等在内的各式各样的藏品。

但人们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样一座丰富的艺术博物馆竟是由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办起来的。

他叫彭勇,1963年生于合川县土场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但他对根艺的热爱,他几十年来对根雕艺术的不懈追求,却让人为之感叹。


从10岁时机缘巧合下开始接触根雕,到14岁因为对根雕的热爱拜师学艺,再到如今完成近万件根雕艺术作品,并名扬海外。在彭勇40余年的根雕艺术生涯中,他经常为了雕刻而废寝忘食,每天只休息3、4个小时,手上的伤痕更不计其数,但依旧乐在其中,“寻根的人不会忘根,工匠精神在我看来,主要就是坚守。”

彭勇说,在对树根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会让他感受到根雕所带来的精神洗礼。“岩柏长在岩石里面,泥土少,养分也不足,但它还是艰难地在生长,也正是因为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抗争精神,使得它最终还能成材。其实,这种根的精神,也是我所追求的信仰。”

不仅如此,彭勇还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前往全国各地走访和学习,成功让失传已久的“蚂蚁上树法”“断头延伸法”“回归自然法”“移花接木法”等雕刻手法重现根雕界,而他的作品更是突破了材料限制,雕刻更加随心所欲。1999年,他历时6年创作的《百鸟朝凤》被昆明世博会交易中心估价为360万元。


即使被多种荣誉加身,彭勇依然笑称自己是个“农民”,“人们存钱我就存东西。人只要丰富了头脑,丰富了思想,才会活得更自在。”

尽管他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在对于文化传承的问题上,有时他也会显得有些担忧。“我教的学生最多也只在我这里学习了3个月。” 彭勇叹了口气,“一些人比较浮躁,他们不容易静下心来。许多学生在学习基础过后便选择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如果在几十年之后,现在的老一辈去了,根雕的精髓将很难传承下去。”他想起自己曾经跟随师父学艺的经历,那都是以年数来计算的。

彭勇对根雕的执着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还坚持创作,守护着自己的梦想,并为此努力奋斗着,就像生命力顽强的根雕一样,在困境中前进。他对根的这份情意是永恒的,就像根雕一样,永远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