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张钊瀛|学院派中的街头派

青年艺术家张钊瀛 学院派中的街头派


他出生于1988年,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院的油画系,2015年毕业于布鲁塞尔艺术学院。作品曾获罗中立奖、第五届“新星星艺术节”年度新人奖;“保利雅昌新势力第一届”雅昌推荐奖;“思无界”2014大学生提名奖尚扬冠名奖等。他就是著名青年艺术家张钊瀛。

张钊瀛老师可以说是典型的学院派的艺术家,但是他又跟这个系统不太一样。一直以来,张钊瀛老师虽然是身处学院派系统当中,但是他所接触的东西却完全不一样。当他从学院中走出来之后,才通过做自己的系统去完成了属于张钊瀛自己的艺术脉络。


张钊瀛老师的艺术脉络主要还是内在的气质,他的作品所展现的并不是表面的形象,而是内在的气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在学院派中的街头派,这位不同寻常的青年艺术家。


喜剧比悲剧更痛


在张钊瀛老师的作品中,无论是较早的《人民广场》、《成人之地》,还是最近的《尴尬·间界》等,我们都可以发现他的很多作品当中都会出现一些与作品没有太多关联的色彩涂抹。而这些色彩涂抹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情感表达呢?


张钊瀛老师解释到,每当看到这些色彩在画面里面不断的跳动,就好像是一个派对里的蛋糕被打得到处都是,又好似一个缤纷的世界,一切都那么美好。但是这个里面其实是藏着一个很严肃,很规矩的情绪。

张钊瀛老师希望用一种方式去传达他所要传达的东西,而如何能够让这种东西直击人心呢?是用“喜剧”还是“悲剧”?张钊瀛老师选择了“喜剧”,当一个人想要报复你的时候是选择痛击你一拳还是嘲笑你呢?可能痛击的痛并没有我笑你的痛更痛。所以说有些时候要让作品意味更深刻,那我们宁愿做一个喜剧而不是一个悲剧。


艺术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


对于张钊瀛老师的艺术作品,还有一点非常的让人感兴趣,那就是他作品的题目取得非常巧妙,比如说《8根柱子和5个朋友》、《白雪的家永远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等等。这些题目大多来自于张钊瀛老师对于事物的直觉,他很多题目其实很像是在跟你对话,像那种很零散的片段,这种零散的片段会让人感觉很自然。


对于类似于《无题》这类的题目,张钊瀛老师是不太喜欢的。他喜欢的是看似有叙事性,但它又不是在一个常规逻辑里,就像与人在随便谈话,突然在谈话过程中触动了一些东西,变成了一个有主谓宾但是合起来又很奇奇怪怪的东西。


艺术家最明显的跟别人的不同点是,他不是解决问题,他是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或者是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张钊瀛老师就会遵从他自己的直觉。


不会表演的律师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


张钊瀛老师小的时候对语言有着极强的天赋,在他还不会认字的时候,他父母便经常给他读一些故事书,而仅仅只听过一遍故事的张钊瀛老师便能将这些故事完整的复述出来。于是张钊瀛老师的父亲便有了培养张钊瀛老师做律师的想法。

几经周折,张钊瀛老师终于跟绘画艺术结缘了,在学习书法和国画的过程中张钊瀛老师安静了下来。随着学习的渐渐加深,张钊瀛老师的作品也在一些展览和比赛中得到认可,最终张钊瀛老师也是在绘画艺术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不过之前学习表演的经历也并未白费,而是对张钊瀛老师的绘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平时创作的过程中,张钊瀛老师总是把自己cosplay成一个导演,而不是一个画画的人。他会把各种各样的因素变成作品的一部分,例如在一个剧场里面,其实绘画最早不是绘画,它其实就是渲染气氛的背景板;雕塑跟装置也不是雕塑跟装置,它是一个用来配合表演的道具。张钊瀛老师把他们的功能性提前了,把他们本身以往的一种审美习惯往后退了一步。

所以张钊瀛老师做的很多东西就是像表演一样,他不断的去找这种剧场的形态,最早的《人民广场》是一个社会剧场,后来的一些教堂系列是一种经典的仪式感很强的一种宗教剧场,后来张钊瀛老师又在人身上探索,发现手可能也是一个剧场。


一幅画好看很容易准确很难


在谈到今后的发展和规划时,张钊瀛老师认为其实就先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不断的去做作品,做完之后还要不断的反思。最重要还是找回梳理自己工作的逻辑方式,在接受了那么多年的学院训练以后,一幅画好看是很容易的,但是你要把一张画画得很准确是很难的。

目前张钊瀛老师正在创作一组以手为主题的画作。还有一个就是他之前出国时候画的一系列政治题材的作品,他将新闻纸绞了之后就做成画布,但是画完以后发现这个东西太过于严肃了,还需要用一些例如缝纫、刺绣之类的综合材料去覆盖这个严肃性,变成一个有故事有情调的作品。